湖南:一针一药架起中非友谊桥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时间:2025-07-23 12:07
在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帕瑞仁雅塔瓦医院,曾经闲置的房间如今挤满求诊者,这里的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诊区飘散着艾草清香。一位名叫多扎的患者拄着拐杖来到这里,在来自湖南的中医师治疗下,不到1小时便缓解了病痛,离开的时候甚至忘记了来时拄的拐杖。
自1973年起,湖南共向津巴布韦派出22批医疗队,向塞拉利昂派出26批医疗队,其中的中医医师不仅以银针为笔、仁心为墨,治愈疾病书写生命奇迹,更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打开中非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大门,让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异彩。
“银针”打通民心通道
第十八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师孙爽仍清晰记得2020年刚到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时的场景,当地民众对中医知之甚少,医疗队的医生们靠耐心、靠疗效,一点点打动了人心,诊区开始从门可罗雀到一号难求。
在该中医药中心诊治患者中,有一群特殊的患者——脑瘫患儿,连任2届援津医疗队队员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医师胡莎特设了脑瘫专科门诊,免费为当地患儿提供治疗。4岁的诺库滕达,在1岁3个月的时候,她母亲发现她发育迟缓,不能坐稳不能行走,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脑瘫。她的母亲从朋友那里得知该中医药中心的中国医生能用针灸疗法治疗脑瘫,便慕名而来。几个疗程后,诺库滕达可以自己坐稳,也可以抓握玩具,自己翻身玩耍了,母亲脸上的担忧也逐渐被笑容取代。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进步,看到家长眼中的希望,我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在胡莎心里,一根银针,不仅打通了患儿的经络,更拉近了中津人民心灵的距离。
3年的时间,孙爽和胡莎两名中医医师接诊当地患者超1.8万人次,收到百余封感谢信。当地患者自发成为“中医粉”,“Zuva”(绍纳语意为“太阳”)成为他们对中医温暖力量的亲切称呼。一封信中写道:“中医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我想成为像中国医生那样的‘健康使者’。”这让援非得医生们更加确信: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文明互鉴之桥。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塞拉利昂,第2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第25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副队长、湖南省康复医院医生游雄的诊室总是排起长队,他在塞拉利昂的援外时间长达760天,是当地唯一的中医医师。“当地民众看病很难,能够尽可能多地为患者服务是我莫大的荣幸。”游雄说。
游雄刚抵达塞拉利昂时,当地中医诊室只有不到10平方米,到离任前,2025年2月,一座120平方米、功能齐备的塞拉利昂—中国中医药中心已在弗里敦建成。15张诊疗床、艾灸室、中药煎制区、展示区一应俱全,成为当地最完整的中医药服务平台。
在推进医疗实践的同时,游雄也在培育本土的“中医力量”,援塞期间,游雄和团队积极开展中医药专项临床培训课程160余次,累计培训医学学员300余名。他联合塞拉利昂国际医科大学设立针灸推拿本科专业,并于2024年正式招生,首批9名学生毕业后将可申请执业医师资格。这不仅打通了当地中医人才的教育、实习、职业路径,也让中医真正嵌入当地医疗体系。“学生们不仅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毕业后实习3年,就可注册当地中医医师资格证,可以来到中医药中心工作,或者自己开诊所行医,让中医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提及中医在塞拉利昂未来的发展,游雄十分憧憬。
“治骨折尽量不开刀”——这句湖湘张氏骨伤的核心理念,如今被津巴布韦医生运用得炉火纯青。两度援非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湘张氏中医骨伤治疗中心主任阮红良,将张氏正骨技术带到非洲的津巴布韦和马达加斯加。
“在津巴布韦,当地医疗资源有限,骨折治疗手段相对单一,许多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而承受痛苦。”在津巴布韦,阮红良耐心地为当地医生讲解手法要点,示范夹板固定技巧,帮助他们掌握这一独特疗法。在马达加斯加,他不仅亲自为患者诊治,还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课程,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毫无保留地传授张氏正骨技术。
从1973年起,一批批湖南援非医疗队的中医队员,为当地培养了超千名中医药人才,他们分布在非洲16个国家的医疗机构,成为中医文化的“种子选手”。正如曾援非9年、共交接了5批援非医疗队队员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援非医师龙铁牛所说:“医疗队会轮换,但留下的人才会让中医在非洲永远扎根。”
湖南中医药“组团出海”
从单一诊疗到全产业链输出,从个体援外到“组团出海”,湖南中医药在非洲的布局正迈向纵深。在2025年于湖南长沙举行的中非传统医药产贸合作对接活动上,5个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涵盖中医药中心建设、远程医疗、草药种植等领域。
2024年底揭牌的湖南中医中心(马达加斯加),是湖南援非的最新成果。这个占地3600平方米的中医综合体,配齐一所基层中医院配置、设计特色就医体验、开展大型义诊、举办文化讲座、推广适宜技术。
“中心里,湖湘张氏骨伤疗法与当地传统接骨术相得益彰,湘产中成药与马达加斯加草药同台亮相。”阮红良说,“中心不仅提供诊疗服务,还将开展中药种植研究,推动中医药与当地医疗体系融合。这种‘医教研产’一体化模式,已成为湖南中医药‘走出去’的标准配置。”
在津巴布韦,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援津医师、第19批援津医疗队队长朱伟团队开展的12次巡回义诊行程超8000公里;在塞拉利昂,游雄团队深入原始森林调研当地草药资源,是1973年以来,中国医疗队员首次深入该国腹地进行传统草药研究;在埃塞俄比亚,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远程医疗平台已上线,非洲医生可实时请教中医疑难病例。
同时,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政策加持下,湖南已在非洲16国启动包括“塞拉利昂中草药种植园项目”“中医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国际平台”“湖南——开罗中医药中心”等40余个项目。
夕阳下,艾草炊烟与非洲村落的篝火交织升腾,这缕药香,既是病痛的解药,更是友谊的芬芳——它见证着湖南中医药的远征,更预示着中非文明对话的无限可能。
|